
銅器

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黃銅冶煉技術的文明,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環就是冶煉而成,距今6700年。中國的青銅冶煉掌握的也較早,目前我國最早的冶煉青銅器為甘肅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青銅刀,距今也有5000年。
中文名:銅器 | 全稱:青銅器 |
出土于:中國 | 距今:6700年 |
1銅器簡介

世界上最早的冶煉金屬(姜寨黃銅片、黃銅圓環)出土于中國,中國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進行黃銅冶煉最早的國家。古代的青銅文化十分發達,并以其制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于世。貴族把青銅器作為宴享和放在宗廟里祭祀祖先的禮器。青銅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它作為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種記事耀功的禮器而流傳于世。青銅文化在世界各地區都有發展,這是因為青銅作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優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著天然的純銅塊(即紅銅),因此銅也是人類最早認識的金屬之一。但紅銅的硬度低,不適于制作生產工具,所以,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不大。后來,人們又發現了錫礦石,并學會了提煉錫,在此基礎上人們認識到添加了錫的銅即青銅,比純銅的硬度大。經過測定紅銅的硬度為布林氏硬計的35度,加錫5%,其硬度就提高為68度;加錫10%,即提高為88度。而且經錘煉后,硬度可進一步提高。在中國古代人們已經能夠準確的掌握青銅的含錫鉛比例??筛鶕T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錫、鉛?!吨芏Y·考工記》里明確記載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齊(劑)。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齊(劑)。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齊(劑)。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齊(劑)。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箭頭)之齊(劑)。 金錫半,謂之鑒燧(銅鏡)之齊(劑)。青銅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和兵器五大類。一般加錫越多,鑄好的青銅器就越硬,但同時青銅也會變的更脆。其次,青銅溶液流動性好,凝固時收縮率很小,因此,能夠鑄造出一些細部十分精巧的器物。最后,青銅的化學性能穩定,耐腐蝕,可長期保存。此外,青銅的熔點較低,熔化時不需要很高的溫度。所以青銅器用壞了以后,可以回爐重鑄??脊抛C明,中國式世界上最早掌握銅器冶煉的文明,其歷史可以上溯到6700年前年左右(姜寨黃銅);青銅冶煉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馬家窯青銅刀)。大約二千年以前,自夏代開始中國全面進入了青銅時代,到春秋時代結束。經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會的戰國、秦漢,每一時期都有著前后承襲的發展演變系統。我國古代青銅器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包括:禮器、生產工具、兵器、車馬器和其他用具。其中禮器又包括了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
1939年安陽殷墟遺址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長方斗形腹,口沿上有兩個直耳,腹下有四個圓柱足。腹部四周飾以獸面紋和夔[kui葵]紋,耳外側飾以雙虎食人頭紋,足上部亦飾以獸面紋,并皆以云雷紋為地紋,神秘而繁縟。腹內壁鑄有銘文“后母戊”三字,據此可知為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體巨大,高達1.33米,大長1.10米,寬0.79米,1994年經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部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進行標準計量,實測重量為832.84公斤,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制作精美,系用多塊陶內范和外范拼合澆鑄而成,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業的高水平和中國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與創造力 。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岡文化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因而變化也很大。據禮書的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但東周時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實是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鼎實是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實為豕)。青銅禮器十分發達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區別于其他國家古代青銅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之一,這也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本質特點。禮器的發達是由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異常強大的“宗法血緣”關系決定的。人們對祖先、對神靈的崇拜遠遠超越了對于自身的認同。夏代已出現了青銅禮器。到了商代,特別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已十分發展成熟,主要的器類都已具備,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它被當作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利的標志。目前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鼎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銅鼎。
公元前21世紀中國全面進入青銅時代,在商周奴隸制社會,青銅器是貴族代表身份的禮器。文飾精美、形象生動、技術高超、種類繁多的古青銅藝術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以后各種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于收藏界來說青銅器從來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幾十件瓷器、木器、字畫的藏家并不少見,而收藏幾十件青銅器的人幾乎沒有。實際上有一兩件稱得上禮器的青銅器便可以成為鎮宅之寶。
2銅器歷史

世界上最早的冶煉銅器
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銅制品主要是在西亞,如伊拉克的札威·徹米地區,發現有銅裝飾品,年代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九千年;伊朗西部的阿里·喀什地區也發現過銅裝飾品,年代為公元前九千年至公元前七千年;土耳其南部的恰約尼遺址出土過銅針、銅錐,年代約為公元前八千年。這些銅制品都是天然紅銅的打制品,不是通過冶煉礦石得到的銅。
從利用純銅,到冶煉銅礦石獲得純銅,再到冶煉出青銅合金,人類經歷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摸索時光,就好比是魔法世界里用銅一點一點地打造一個閃閃發光的時空隧道。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煉銅發現于中國的陜西。[1] 1973年,在陜西臨潼姜寨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在上海光源,采用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布,其特征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都曾采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
中國最古老冶煉青銅器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
銅刀。經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
此刀長12.5厘米,為單范鑄成。沒有血檔及繯首等成熟的后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夏朝銅器
夏朝是我國已認定的最早奴隸制王朝,經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其開始于約公元前2070年(禹傳啟家天下),滅亡于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鳴條滅夏)。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般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夏朝都城所在位置。
夏朝青銅器是我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F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鑄造工場遺址,其周圍遺留不少陶范、坩堝、爐壁、銅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銅器、少量大件銅器。青銅器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主要遺物之一,有禮器、工具、兵器等。
西周銅器
西周中期,從穆王時期開始,青銅器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轉變時期。無論造型設計,還是花紋構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和西周早期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一次革命性的轉變,它打破了商代以來的陳舊模式,開辟了青銅器文化的新天地,在器物的造型設計和紋飾結構方面,有許多新的突破,特別是基本上放棄了青銅器紋樣對稱構圖的規律,變具象圖案為抽象紋樣,大量采用比較自由的連續構圖方法,使得裝飾圖案產生較為活潑的效果。這種變革,是意識形態變化在青銅器藝術上的一種反映,其影響是深遠的。西周時期青銅器全面繼承了殷商時期的冶鑄工藝技術,在渾鑄法、分鑄法廣泛應用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塊模、活塊范、一模多范和開槽下芯法制作鑄型,以及采用鑄鉚和“自鎖”結構聯結器物附件的新工藝,把中國青銅器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漢代銅器
分為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度量衡器、雜器等七種。在此分類的基礎上,以表格形式展示了各大類下不同種類的銅器的具體名稱。經過分析發現,漢代銅器大多自名清楚;銅器有同實異名者,有同名異實者;與先秦銅器相比,器物種類上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先秦銅器則以禮器為主,而漢代則以實用器為主,不同的制作機構、制作地在不同的時間制作的銅器,其種類有所不同。
隋唐銅器
海獸葡萄紋鏡
海獸葡萄紋鏡,唐,面徑11.9cm。 銅鏡圓形,厚重,質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紋為主題紋飾,間飾海獸、鳥雀、蜂蝶、花草等圖案,華麗而繁縟。其構圖方式分作內外兩圈,由于葡萄及長瓣花之枝蔓由內圈連亙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緣,故世人亦稱此種銅鏡為"過梁葡萄紋鏡"。此唐鏡獸形鈕,鏡外緣為高直的窄線棱邊。
西盟型蛙飾銅鼓
西盟型蛙飾銅鼓,通高48.1cm,面徑64.3cm,足徑52.4cm。 此鼓形體高瘦,鼓面寬大,邊沿向外伸出,鼓身輕薄,為上大下小的筒形,胸、腰、足無分界標志。有扁耳二對,耳格成叉形,自然形成三角形孔耳。此鼓當屬西盟型銅鼓。 鼓身遍飾花紋。鼓面,以三弦或雙弦分暈,共22暈,1暈飾太陽紋12芒,間心形加線紋,以同心圓紋為主紋,2-5、17-20暈飾櫛紋夾同心圓紋帶,6、10、16暈飾填線雷紋,7、8、13、14暈以翔鳥、定勝紋為主紋,9、15暈飾小鳥紋,11暈飾方格紋,12暈飾櫛紋,21暈飾谷粒形紋,22暈飾雷紋,暈外四方各飾3朵團花,面邊緣飾一周蓮瓣紋,三累蹲蛙和一單蛙逆時針環列。鼓身,胸飾花紋6道,1、6暈飾雷紋,2-5暈紋帶與鼓面同;腰中部、下部紋帶基本與鼓面同,僅中部上端和腰部下端各多一道填線雷紋;足部花紋3道,1暈飾編織紋加同心圓紋,2暈飾雷紋加線,3暈飾櫛紋,足邊緣飾羽紋。鼓身兩側各有一道篾紋,壓于各弦紋下面。鼓耳飾弦紋。 此鼓的鑄造全部用失臘法成形,工藝已有重要革新,花紋用捺板拍印。依據廣西龍州唐代墓葬出土的該類型鼓推斷,這件鼓的鑄造年代可早至唐代。
真子飛霜鏡
真子飛霜鏡,唐,面徑21.5cm。 鏡八出葵花形,圓鈕。鈕上方飾祥云托月紋,下方飾池水山石,自池中生出一枝蓮葉,即為鈕座。左側一人峨冠博帶,坐而撫琴,前設香案,后依竹林。右側一鳳,棲于石上,鳳上方飾6瓣花兩枝。外區為銘文帶一周:"鳳凰雙鏡南金裝,陰陽各為配,日月恒相會,白玉芙蓉匣,翠羽瓊瑤帶,同心人,心相親,照心照膽保千春。"鏡銘之意為夸贊銅鏡鑄制精美,同時表白了真摯的愛情。首句"鳳凰雙鏡"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這種銅鏡在當時應該是兩兩成對的。 此種圖像的銅鏡均稱"真子飛霜"鏡,多出土于江蘇省。除上述類型外,還有鈕上飾"真子飛霜"銘文者,有龜鈕者及鏡作方形而飾"侯謹之"銘文者。
3銅器歷代發展

發展時期青銅器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3世紀。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于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條峻深勁利。分鑄技術的應用已較嫻熟,制范、合范技術相當進步。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多有發現,奠定了青銅藝術鼎盛的基礎。
鼎盛時期青銅器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藝術輝煌燦爛。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于完善,滿布器身的紋飾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運用夸張、象征手法表現動物神怪的獸面紋空前發達,既壯嚴神秘又富有生氣。紀事何銘文在商末出現。周初禮器沿襲商制,出現了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鑄記長篇銘文是西周青銅禮器的重要特點。
轉變期青銅器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11世紀末—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形成重食的系統。列鼎制度、編鐘制度和賜命作器之習已經形成。新器類出現,器形端莊厚重,紋飾多為動物變形,或流轉舒暢,或樸質簡率。作器鑄銘盛行,多見有長篇銘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紋飾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續。各諸侯國普遍建立青銅鑄造業,水平不一,有的范鑄技術略顯粗疏,大國之器仍較精嚴。
更新期青銅器
春秋中期、晚期 戰國 公元前7世紀下半葉—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戰國,青銅藝術的發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國青銅器趨向成熟,區域特征明顯,北方晉秦、東方齊魯、南方荊楚的青銅藝術交相輝映。器物的生活實用性加強,禮器的功用逐漸消失。形制的創新,出現了許多譎奇精麗之器。以龍為主題的紋飾細密繁縟,人物活動的畫像創造性地作為主紋出現。失蠟法和印模塊范拼合法產生,鑲嵌工藝絢麗工巧。銘文字體亦注重美化。戰國晚期,青銅藝術趨于樸素平實。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輝。
4銅器分類

酒器
爵 爵用于飲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現的青銅禮器。爵的一般形制為: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部為杯形,腹側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間有柱(柱可能為過濾之用)。
角 (jué)飲酒器。無柱、流,兩端皆是尾。角同爵的容量比為四比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角當推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二里頭文化期的異形管流角。
尊 高體,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等三類。
壺 盛酒之用。使用時間從商至漢代或更晚。鋪首:銜門環的底座,多為虎頭、螭、龜、蛇等,起裝飾壺身的作用。
卣 (yǒu)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觥 (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稱觥是約定俗成。出現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 方彝(yí)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現于商代晚期。
食器
豆 專用于放置腌菜、肉醬和調味品的器皿。青銅豆出現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戰國。山西保德縣出土的商晚期帶鈴銅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豆。豆也屬禮器的一種,通常成對出現。對于用豆數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抖Y記·禮器》所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傳世的青銅豆都較少,這可能和當時人們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質豆有關。
鼎 青銅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于商代早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延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變化最多的器皿。作為飪食器,鼎并無特殊功用,但作為禮器,它卻是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志。古代社會,對于用鼎的數目,有相應的制度,稱為"列鼎制"。據文獻記載,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稱"太牢",以下盛羊、豕、魚、脂、腸胃、肪、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盛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盛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甗 (yǎn)為蒸飯器,全器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古稱"甑"(zhèng);下體為鬲(lì),用以煮水,中間有孔通氣。青銅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鑄造,但為數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為突出。甗是絕大多數殉葬銅禮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敦 (duì)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展而成,產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內外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或卵圓形體。簋(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簋出現在商代早期,但數量較少,商晚期逐漸增加。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特別是在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數為多。
鬲 (lì)為炊粥器,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猶如三個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個較短的錐形足。袋形腹的作用為了擴大受火面積,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漸蛻化,且多數青銅鬲有精美的花紋,不宜于火煮,當為盛粥器。
水器
盤 盛水器,青銅盤出現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匜 (yí)與盤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 一人捧盤盛水。
鑒 (jiàn)大型水器,盛水也可盛冰。
樂器
鐘 打擊樂器,盛行于西周和東周。斜掛的鐘稱為甬鐘,直懸之鐘稱紐鐘。
鼓 打擊樂器。由于商周時期的鼓絕大部分是木質的(難以保存),所以青銅鼓為數甚少。
鐃和鉦(zhēng)同為打擊樂器。
兵器
矛 用于沖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骹兩部分。鋒又分前鋒和兩翼;骹為插入木柄處。戈(gě)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句(gōu)兵,是用以鉤殺的兵器。
鉞 (yuè)是具有征伐權力象征的權杖器,其中的異形鉞為少數民族或北方傳入。
戟 (jǐ)是一種既可刺又可勾殺的雙重性能兵器。
劍 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斗、可斬可刺的兵器,出現于西周。劍一般由劍身(有血槽)和劍把兩部分組成,并配有鞘。史學上所稱的玉具劍是指摽、首、格、劍鼻四處皆佩玉的劍。
5銅器紋飾

夔紋 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說文:“夔……一足”。圖案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 有的夔紋已成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多作為器物上的主紋。
龍紋 《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圖案取傳說中龍的形象?;旧嫌腥N形式:屈曲形態,幾條龍相互盤繞,頭在中間分出雙身。
蟠螭 (chi)紋 形狀象夔,張口,卷尾,《國語·吳語》“為虬弗摧,為蛇將若何”。韋昭注:“虬小蛇大”。圖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構成圖形。
鳥紋 有的長翎垂尾,有的長尾上卷,頭前視或作回首狀。也有的鳥頭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這種形狀的鳥紋,也通稱為鳳鳥紋。鳥紋多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
蟬紋 大多數在三角形中作蟬體,無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紋。也有作長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間再填以云雷紋。
蠶紋 頭圓,兩眼突出,體屈曲狀。多飾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紋 圖案表現象的形態,有長鼻構成明顯的特征,也有單以象頭、象鼻為圖案的。
魚紋 圖案表現為魚的形態,有的魚形象較呆板,有的形象生動。脊鰭與腹鰭各一個或兩個。魚紋常飾于盤內,反映器物裝飾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結合的。魚紋也常施于銅洗和銅鏡上。
龜紋 其狀一般是刻畫出龜的全形,在銅器中見到的不多,多施于盤內。
貝紋 形狀作貝殼狀,將單獨的貝殼連接起來組成圖案。
云雷紋 青銅器上的一種典型紋飾。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連續的回旋形線條構成幾何圖形。有的作圓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云紋;有的作方形的連續構圖,單稱為雷紋。云雷紋常作青銅器的地紋,用以烘托主題紋飾。也有單獨出現在器物頸部或足部的。
勾連雷紋 由近似“T”形互相勾連的線條組成。
乳釘紋 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之一。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另有一種,乳釘各置于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
6銅器特點

銅器物是銅錫合金,有較強的硬度,不像瓦當磚瓦、甲骨陶瓷及書畫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長期收藏。再則青銅器皿形態各異古樸典雅,線條暢達,這也是其他古玩所無法企及的。
首先,中國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究竟中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有人統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一萬件以上。若加上無銘文的銅器,其數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為數量大,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禮器,還有車馬器、農具、工具及各類生活用具等一應器物。眾多的青銅器皿,造型生動、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數量大、品種繁的中國青銅器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這是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之一。
其二,中國青銅器分布地區廣,且質量上乘。中國青銅器出土較為集中的地區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東北、西北、巴蜀、嶺南甚至西藏及東海漁島上都發現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生動、精美,風格各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制作精湛、形狀瑰異、花紋隨意、富麗典雅,其精品不勝枚舉,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雙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蓮鶴方壺、雙雄寶劍、勾踐劍、長信宮燈、嵌綠松石臥鹿、銅車馬一流,鑄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當然深受國內外藏家鐘愛。其他各類青銅器物,鑄造者根據不同的硬度要求,準確把銅錫比例,使器皿質量優良,這是國外青銅器鑄品望塵莫及的。
其三,器物銘文可以說是中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沒有銘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銅器或鑄有很短的銘文。中國古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的就達一萬余件,且名文長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這些銘文字體,或粗獷放達,或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這些銘文也是鑒定中最難把握的一環。
其四,以容器為主的中國青銅器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就世界范圍而言,從印度河流域到巴爾干半島,從米諾斯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其青銅器的代表作大多為武器,如戈、矛、刀、箭、劍、戟、鏃等,而中國卻以鑄造難度較大、紋飾復雜的容器為主。這些容器,尤其鼎,是為國家重器。其寓意深奧、內涵豐富,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終是鑒定家及藏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另外,歐洲青銅文化以武器為代表,中國青銅文化以容器為代表,這是不是前者富于侵略性,而后者安于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中國青銅器的四大特點,是鑒定者應當了解的基本常識。
7銅器鑒別真偽

從史料歸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是全器皆偽。如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晚期“師兌簋”,按原器翻鑄,尺寸與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子幅觶",整器由鳳鳥紋等紋鏤刻而成,但紋線死板,紋飾呆滯,同時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地。因此,細心審視,也可以看出破綻。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并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成為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偽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商代卣",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不同。仔細看,梁環有焊接痕跡,表明梁與器身原不屬一器。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但整個卣應為偽器,因為鹵無此形狀提梁。
四是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其一,銘文全偽。銘文或用刀具斬刻而成,或用化學藥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由于戈、劍的平面部位易于偽刻,所以在戈、劍上偽刻銘文較為多見。其二,在真銘外,加刻偽銘。
五是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紋少的囂物上偽刻花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制造的"父已壺",原為戰國素面壺,作偽者在其身上偽刻了商代的獸面紋及。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 "戰國幾何紋壺",作偽者在花紋中偽嵌了金銀絲片。
8銅器名品鑒賞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代),通高58.3厘米,1938年湖南省寧鄉縣出土,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商代方尊的代表。
銅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時期,是一種飲酒用具。這件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達34公斤,加上它獨一無二的造型,理當進入文物精品之寶庫。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F藏于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于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后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此尊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于靜。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酗亞方尊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大敞口,寬
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莊嚴龍虎尊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厘米,口徑四十四點九厘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于虎口之中?;⑸硐路揭造槔鉃榻?,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并開有十字形鏤孔。龍虎尊紋飾的主題是"虎口銜人"。關于這一主題,有人認為:在這里,"人"應是那些奴隸,"虎口銜人"反映奴隸社會的殘酷、恐怖。對于這種傳統的解釋,另外一些考古學家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應該是在表現一種巫術主題。青銅器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禮器,這樣的紋飾應是巫師作法的情景紀實。張開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兩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師,巫師在祭祀中通過老虎的幫助而表現出一種能夠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銜人"這一圖案的含義究竟是什么,我們還不能做出精確的解釋,但在當時一定是和某種神話和宗教信仰相聯系的,在祭祀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尊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
鸮尊

歷史:商代后期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于商代。鸮,俗稱貓頭鷹。在古代,鸮是人們最喜愛和崇拜的神鳥。鸮的形象是古代藝術品經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鳥獸形青銅器中的精品。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原器為一對兩只,鑄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點九厘米,外形從整體上看,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通體飾以紋飾,富麗精細。喙、胸部紋飾為蟬紋;鸮頸兩側為夔紋;翅兩邊各飾以蛇紋;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飛的鸮鳥,整個尊是平面的立體的完美結合。尊口內側有銘文“婦好”二字?!皨D好”應是商王武丁之妻。據殷墟甲骨文記載,婦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參與國家大事,主持祭祀,還帶兵征伐過羌、土方等國家,頗具傳奇色彩。原物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導航
收藏鑒賞
- 奈良美智的模仿者 哈維爾·卡勒
-
- 一個穿著紅色連衣裙的小女孩把一只手藏在她身旁,用一種略帶挑釁的神情盯著人…
- 英氣溢面朱瞻基 熱愛書法繪畫的
-
- 在中國歷史之上,許多皇帝都以高雅著稱,喜歡欣賞和收藏書法和繪畫,但真正有…
- APSMUSEUM舉辦秋季展覽 彩色玻
-
- 2021年8月18日,APSMUSEUM與上海陸家嘴中心L+MALL聯合舉辦秋季展覽“彩色玻璃…
- K11藏品展上海開展 包括塩田千
-
- 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田千春和徐道霍的作品之中看到一些相似之…
- 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
-
- 1918年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三錢六分銀幣,Y-479.1/LM-863,輕薄淺灰…
- “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
-
- 6月10日,北京銀帝藝術館舉辦“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展”?!?/dd>
- 武夷山貨幣文化券賞析
-
- 武夷山紀念券是雙遺系列紀念券的龍頭品種。龍頭效應對價格有多大的影響,想來…
- 盧氏觥-博物館級別重器
-
- 盧氏觥結合了兩種動物的造型,其前端為一只臥虎,背部飾以立鸮。一器二獸的形…
- 觥-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
-
- 觥屬于高等級的盛酒禮器。其主人身份必為貴族,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就…
更多 > 拍賣行
-
安徽九樂春季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會
- 赤闌橋文玩大廈23樓(安徽省合肥市桐城路127號)
- 安徽九樂春季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會。預展時間:2022年2月25日-26日上午9:00-下…
-
百駿圖 2018-02-26
-
潮繡 2018-01-15
-
西周大克鼎 2018-01-12
-
古玉 2018-01-12
-
虎符 2018-01-12
-
砂巖浮雕 2018-01-12
-
電子表 2018-01-12
-
拉菲紅酒 2018-01-09
-
根雕茶幾 2018-01-09
-
刀幣 2018-01-05
-
未發行郵票 2018-01-05
-
磁州窯 2018-01-05
-
佛經 2018-01-05
-
檀香木雕 2017-12-07
-
紫砂壺 2017-11-24
-
古代花錢鑒定 2017-11-08
-
寫意畫 2017-10-31
-
布票 2017-10-17
-
鬧鐘 2017-09-15
-
貴妃榻 2017-09-15
熱評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