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手爐

銅手爐又稱“袖爐”、“手熏”、“火籠”,是舊時宮廷乃至民間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掇o?!分薪忉屨f:“冬天暖手的小爐,多為銅制?!彪S著時代的發展變遷,銅手爐已退出生活的舞臺,逐漸被人遺忘。但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銅手爐開始在書刊雜志和拍賣場上頻頻亮相,它豐富奇異的造型,精湛華美的工藝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中文名:銅手爐 | 別稱:袖爐”、“手熏”、“火籠 |
作用:取暖工具 | 材料:銅 |
1古銅手爐簡介

古銅手爐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絕大多數均是澆鑄而成的。因此古銅爐可以從底足與爐身的連接處看到細小的焊縫,而仿品因鐃鑄而成,沒有焊縫,爐底與爐身渾然一體;爐蓋的做工也是如此。另外古銅爐的網眼做工與仿品也不一樣。
古銅手爐常見銹色有綠銹、紅銹、黑銹、紫銹等。仿品的銹色,不論何色,多深淺不勻,不能與器體融合,用手摩娑沒有滑爽之感。而真品銹色自然深沉,有滑爽感。
明清銅手爐所用材質為黃銅、白銅和紅銅。清代以后盛行黃白二銅,且黃銅使用比白銅還要遲。鑒別時可視手爐的底足,如露有黃銅的,即可斷定清末民國之物品。如紫銅,可分兩方面,具有古樸厚重之感,紋飾素而精,一般來說可達明代;如輕薄而紋飾花妙,大多為清代手爐。古銅手爐的紋飾系人工鏨刻而成,又稱"刻銅"。入銅筆畫呈,型,上寬下尖,偶有刀滑處,每畫深淺不一,包括小圓鑿圓點花紋,字口與平面交接處干凈、平整、鋒銳,且能制出細畫如絲。清中晚期,鏨花發展形成了獨立的藝術,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在銅器上鏨花已達鼎盛時期。因此,滿工紋飾的精品手爐基本上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2古銅手爐起源和發展

作為一種抵御冬天寒冷的日常器物,手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從最開始的單純用于取暖,到后來越來越美觀??v觀手爐的發展,總是不乏款式新奇、花樣繁多的手爐,具有其自身的美感。
起源:
手爐源于人們的需求,這是人類在滿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利用當時生產工具以及原材料創造而成。這種創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種演變。
“爐,名始見于《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說明真正意義上的火爐在周代就有。銅爐最初的定義是盛火器,早期多為取暖溫酒之用。炭爐又叫燎爐,是古人燎炭取暖的用具,類似現今的火盆。溫酒爐是溫燙酒壺的一種小型炭爐,燎爐之后逐漸演變為暖爐,包括地爐、腳爐、手爐等?!?/p>
然而手爐出現的時間卻仍未提及,現在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
“長沙戰國楚墓出土“鏤孔龍風紋小爐”出土“陽信家銅溫手爐蓋銘文爐”為證?!比羰且罁耖g傳說,則是“產生于隋代。隋場帝南巡到江蘇江都,時值深秋,天氣寒冷。江都縣官許伍為取悅場帝,叫銅匠做了一只小銅爐,加入火炭,獻給場帝取暖。場帝十分高興,捧在手上,便稱之為“手爐”。既是傳說則其可信度極低,但也足以見得,手爐受到當時的達官顯貴的歡迎。
發展:
談及“手爐”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漢唐宋元的發展期、明清的鼎盛期以及民國的衰落期三個階段。
其實也很好理解,手爐的制作,盡管技術很重要,但受材料,社會經濟等諸多要素的限制,以至于手爐沒有辦法像中國的文學一般發展迅速。
就比如說“宋代以前無黃銅與白銅,唯有青銅和純銅,青銅不宜制作手爐,而純銅兌鋅為主要元素的是黃銅,兌鎳為主要元素的是白銅。黃白二銅始于何時固不可考,但確知宋以前銅器除青銅外均系純銅?!奔冦~雖然可以做手爐,但成品的效果始終不如黃銅和白銅,所以說隋唐盡管已經有了手爐,但做工與造型都較原始。
“唐宋元三代手爐實物非常罕見,從零星史料中歸納,材質為紫銅,器型為方圓,無提把,紋飾網蓋之外無圖案?!?/p>
正如我前面所說,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手爐是手爐在明清時期紋飾、形狀越來越多樣的原因?!暗搅嗣髑宥κ⑵?,中期明清二代手爐發展達頂峰,制爐材料豐富,使用手爐者急劇增多。江南出現了成千的制爐作坊,制爐名家不斷出現。手爐造型工藝除方圓兩式,六角、瓜棱、梅花等器形,鏤雕、填藍、嵌絲等工藝豐富多彩?!?/p>
明清時期,不僅冶煉金屬的工藝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繼承與發展了前人的技藝?!皬拇媸赖母黝惷髑迨譅t來看,絕大部分以銅為材料,所以手爐的工藝制作主要為銅作。我國傳統的金、銀、銅、鐵、錫五業中,除鐵匠為熱作外,其余皆為冷作。冷作工藝不用熱爐加工冶煉,制作手爐一般都是對澆鑄后的銅手爐雛形進行輕捶、細敲、鏤刻等。工匠制作手爐的冷作工具一般有木榔頭、搭柱、鑿子、扶鉆、銼刀、刮刀、作凳、銅焊等。木榔頭用以敲擊捶打手爐器型,扶鉆用于打眼,各種大小寬窄的銼刀主要是精修手爐爐蓋的網眼及爐柄等。手爐爐身的圖案紋飾則要運用各種規格的鑿子鑒刻而成。工匠在手爐加工制作過程中,熟練地運用手中的各種工具,將高超的技藝融入自己的創造和想象中,融入手中敲打錘碟的銅器中?!?/p>
就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手爐制作大師,其中以張鳴崎最為出挑。
“張爐”。選料系用風磨紅銅,銅質勻凈,光澤可人,爐壁較厚,爐身不加雕鑿,鍛打而成,作工極佳,以光潔、圓渾、平整、素凈、質樸為特色,體量不大,手掌大小卻手感較重。
一大特色是爐蓋的制作工藝繁復精良,紋飾是在幾何化的冰裂紋框架內,有的再加上纏枝菊、纏枝牡丹以及梅花等花卉圖案,雅麗靈動,高聳的爐蓋豐滿挺拔。據《鑒物廣識》等書記載,張爐全用榔頭手工敲擊而成,整只不用鑲嵌或焊接,制作時敲打、拉鋸、雕刻、鑿磨、水磨工藝渾然一體,不但爐蓋與爐身十分緊密,經久不會松動,尤為奇異的是爐中炭火雖燒得很旺,爐體摸上去卻不燙手。因為胎細壁厚,轉折處理得體,流傳至今沒有癟凹變形的?!?/p>
除張鳴崎之外,明清時期還有周文甫、蔡家、蔣抱云、徐守素、王吉、胡璋等手爐制作大師。
明清手爐的興盛也證明了手爐在明清時為人贊揚,厲害的手爐制作者會被記載與推崇也說明當時手爐制作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據記載,手爐在當時觀賞功能已經遠超于其原有功能,雖說沒有明確的手爐收藏記錄,但“明末清初的制爐高手張鳴歧,據說他做的手爐要事先預定,并且供不應求,達官貴人們以得到他做的爐子為榮?!?/p>
手爐在民國時期衰落,政治上的混亂必定會造成經濟上的紊亂“民國時期,由于社會動蕩,經濟衰落,手工業很不景氣。據吳縣社會調查處在民國二十年(1931)統計,制作手爐的僅存十余家,有趙一大銅錫鋪、宋祥興銅器店、大興祥銅器店、余永興五金店、姚承和銅作坊等?!?/p>
手爐制作的衰落,就連作坊也減少了,這與明清時期的手爐的興盛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也有在民國時期技藝高超的手爐制作者。比如說“晚清民國的沈春茂與趙一大制作的手爐以小巧玲瓏和精細入微見勝,喜用含銀較高的銀白銅作原料,注重爐蓋的精雕細刻,爐身不施刀鑿,素雅簡樸。趙一大銀白銅手爐質地勻凈細膩,手感潤滑如肌膚。特別是爐蓋和爐柄工藝精巧,紋飾的雕鑿縱橫交錯,趙氏竹節爐爐柄樣式新穎,惹人喜愛?!?/p>
總的來說,手爐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是一種精致且雅致的日用器。以明清時期為上品,用料精,紋飾多,富有特色。民國時期為下品,分量輕,壁薄,制作馬虎。多為銅器,與鋁、金、銀、錫、鉛等制作成不同質地不同檔次的手爐。具有很長的發展歷史。
3銅手爐的價值

一是珍貴的歷史價值
編輯據專家考證,手爐是從火盆使用中演變過來的。到了唐代,人們開始用銅制成手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的手爐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時,手爐制作達到了高峰,我們從存世的實物、史料及文字、書畫作品中,不時可以尋覓到佐證,從而對中國手工業日用小五金的發展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
二是精美的藝術特色
由于手爐是達官貴族、富貴女子所用的掌上之物,因此工匠們制作非常精致。綜觀其藝術特色,表現在三個方面:
高超的造型設計。
其造型多姿多樣,有圓形、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另外,在考慮手爐的堅固性和美觀性的同時,工匠們將爐底分別設計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薺底等,并且在手爐提把上也作了藝術設計,如弧形柄、花紋柄、花籃柄、折角柄、竹節柄等等。
考究的紋樣裝飾。
通過刻畫幾何形紋飾、吉祥紋飾等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希望、追求、吉祥等。如“福祿壽”、“和合二仙”、“竹報平安”、“喜上眉梢”、“鯉魚跳龍門”等圖案手爐。
精莢的雕鑿和鏨刻工藝。
運用鏤雕和鏨刻兩種工藝,在爐蓋上刻有鏤空的花鳥或吉祥圖案,有的還在爐身上雕刻人物、花鳥、山水等紋飾,達到了手爐藝術形象的完美。
三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實用價值
收藏手爐不僅能夠增值保值,更主要是滿足人們追求生存質量和精神品位的要求。如今,手爐一般不會用來當作暖手用具了,收藏者大多是擱置在博古架上,作為擺設來欣賞,另外,還可用來代替熏爐焚香、用作插花道具等。
手爐收藏與其他藏品一樣,要注意收集真品、精品,特別是名家制作的作品。制作手爐最有名工匠是張鳴岐。他是明代萬歷年間浙江嘉興人,他制作的手爐多姿多樣、工藝精湛、性能優越,為人們所重。據《鑒物廣識》、《新溪雜詠小集》和《梵天爐叢錄文物》汜載介紹,張鳴岐制作的手爐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全用榔頭手工敲擊出來,爐蓋上的雕鏤很細,但用腳踏不癟。蓋子十分緊密,雖然用了很久,也不會松動。尤其令人驚奇的是爐中炭火雖燒得很旺,但摸上去卻不燙手,熱度與炭火不熱時一樣。除張鳴岐以外,明清時制作手爐的名匠還有王鳳江、周文甫、蔡家、蔣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豐、趙一大等,“皆名聞朝野,信令傳后無疑”。
值得提醒的是,自古以來,制爐工匠僅是民間藝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如果沒有文人吹捧,將會永遠埋沒在歷史的塵土中。因此,收藏手爐不但要注意名家,更要關注實物。
手爐,雖然存世量極多,品種也十分豐富,但它不可再生,總量再多也只是一個定數。從全國來看,它的數量實在太有限了,而熱愛收藏手爐的人卻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日益膨脹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的市場。于是,出現了有限的手爐面對無限需求的市場這樣一種局面,正是這“物以稀為貴”的因素,造成了手爐價格還要向高峰攀登。
4銅手爐鑒別要點

在這種特定的情況下,一些古玩商必然受經濟利益所驅,以仿制手爐牟利。所以,大量的贗品便應運而生,充斥在江浙滬一帶為主的古玩市場。作者在長期收藏手爐的實踐中,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歸納出以下幾個鑒別要點,以供藏者參考:
l、宋代以前無黃銅與白銅,唯有青銅和純銅,青銅不宜制作手爐,而純銅兌鋅為主要元素的是黃銅,兌鎳為主要元素的是白銅。黃白二銅始于何時固不可考,但確知宋以前銅器除青銅外均系純銅。清代以后盛行黃白二銅,且黃銅使用比白銅還要遲。鑒別時可視手爐的底足,如露有黃銅的,即可斷定清末民國之物品。如紫銅,可分兩方面,具有古樸厚重之感,紋飾素而精,一般來說可達明代;如輕薄而紋飾花妙,大多為清代手爐。
2、銹色為古銅器特有之美,也是鑒別手爐時的著眼之點。常見銹色有綠銹、紅銹、黑銹、紫銹等。銹色種類、銹色深淺,不能作為真偽的根據,均與地理環境和銅質成分有關。凡偽制之銹,不論何色,如以加堿的開水刷之,其銹即落,暴露無遺;如偽造玻璃銹,可用烙鐵去燙,偽者即發出松香與膠水味,真者毫無變化;如用硝鏹水和鹽鹵所偽造的銹,可以舌舐之,有咸味者均為偽制。且偽銹多深淺不勻,不能與器體融合。用手摩娑沒有滑爽之感。
3、手爐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絕大多數均是澆鑄而成的。我們可以從底足與爐身的焊縫、爐蓋網眼的作工方式上加以區別。
4、最重要的一點是,手爐的紋飾系人工鏨刻而成,又稱“刻銅”。入銅筆畫呈“V”型,上寬下尖,偶有刀滑處,每畫深淺不一(包括小圓鑿圓點花紋),字口與平面交接處干凈、平整、鋒銳,且能制出細畫如絲。清中晚期,鏨花發展形成了獨立的藝術,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在銅器上鏨花已達鼎盛時期。因此,滿工紋飾的精品手爐基本上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5、從贗品手爐來看,仿造名家制作的較為普遍,我們除了注意款識的形式、字體外,還要注意工藝制作的精細程度,特別是爐蓋的紋飾是否達到精細的程度,款識再逼真,其工藝制作達不到水準,一定是偽品。
5銅手爐鑒別方法

1看名款
明清時期銅手爐的名款:“張鳴岐制”“潘鳳祥制”“胡文明造”。字款大多在爐底正中處,鏨刻而成。字體是陰刻小篆體,真品字體,遒勁自然,圓滑灑脫,刻工顯得游刃有余。仿品字體刻板,粗糙,僵呆,淺浮,疲軟。
張鳴岐是明代晚期,浙江嘉興人。當時就有“大彬壺,鳴岐爐”的美譽。張鳴岐制作銅手爐,材質用的是水磨紅銅,銅質純凈,塑性好。張鳴岐制做銅手爐,用錘打工藝,捶打而成,手工打磨的不亞于機械拋光,用手摸之,使人感到細膩,滋潤有玉質感。胎體厚重,上手有明顯的壓手感,可爐蓋又特別的薄,爐蓋和爐身嚴絲合縫,天然自成。爐蓋上的鏨刻工藝,非常精致,鏨刻的紋飾精美細膩,美侖美奐,是難得一求的稀世珍品。
2看材質
明清時期,名家制作的銅手爐,大多用的是材質純凈的水紅銅和紫紅銅。清代中晚期以后,許多銅爐都是仿造明代名爐,由于材質的限制,用的大多是黃銅和白銅,加上匠人的工藝水平低,所以清代中晚期以后仿造的銅爐,工藝粗糙,器形不規整。爐蓋和爐身,結合不緊湊,間隙大。
3看工藝
有鎏金,鍍銀,鑲嵌,雕刻,鏨刻,錯金錯銀,敲打,磨制等等。各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沒有多年的制作經驗和純熟技巧,是無法做好。
4看紋飾
明代銅手爐的紋飾,主要體現在爐蓋上,有花卉植物,也有幾何圖案,還有文字,紋飾精細,疏朗。紋飾爐蓋上流行,爐身上紋飾較少,人物山水和動物的紋飾也比清代少。清代銅手爐較流行滿器紋飾,紋飾顯得繁縟細密,除了流行花卉植物,幾何圖案,文字紋飾外,還較流行山水人物,瑞獸紋飾。
5看包漿
明代銅手爐材質是紅銅和紫銅,其包漿顏色錚亮油光,泛紫紅和紅黃,漆黑色;清代銅手爐,材質用的是黃銅和白銅,其包漿顯得干澀,沒有油亮感。清代銅手爐包漿顏色,明顯不是明代銅手爐材質的包漿。
導航
收藏鑒賞
- 奈良美智的模仿者 哈維爾·卡勒
-
- 一個穿著紅色連衣裙的小女孩把一只手藏在她身旁,用一種略帶挑釁的神情盯著人…
- 英氣溢面朱瞻基 熱愛書法繪畫的
-
- 在中國歷史之上,許多皇帝都以高雅著稱,喜歡欣賞和收藏書法和繪畫,但真正有…
- APSMUSEUM舉辦秋季展覽 彩色玻
-
- 2021年8月18日,APSMUSEUM與上海陸家嘴中心L+MALL聯合舉辦秋季展覽“彩色玻璃…
- K11藏品展上海開展 包括塩田千
-
- 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田千春和徐道霍的作品之中看到一些相似之…
- 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
-
- 1918年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三錢六分銀幣,Y-479.1/LM-863,輕薄淺灰…
- “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
-
- 6月10日,北京銀帝藝術館舉辦“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展”?!?/dd>
- 武夷山貨幣文化券賞析
-
- 武夷山紀念券是雙遺系列紀念券的龍頭品種。龍頭效應對價格有多大的影響,想來…
- 盧氏觥-博物館級別重器
-
- 盧氏觥結合了兩種動物的造型,其前端為一只臥虎,背部飾以立鸮。一器二獸的形…
- 觥-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
-
- 觥屬于高等級的盛酒禮器。其主人身份必為貴族,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就…
更多 > 拍賣行
-
安徽九樂春季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會
- 赤闌橋文玩大廈23樓(安徽省合肥市桐城路127號)
- 安徽九樂春季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會。預展時間:2022年2月25日-26日上午9:00-下…
-
百駿圖 2018-02-26
-
潮繡 2018-01-15
-
西周大克鼎 2018-01-12
-
古玉 2018-01-12
-
虎符 2018-01-12
-
砂巖浮雕 2018-01-12
-
電子表 2018-01-12
-
拉菲紅酒 2018-01-09
-
根雕茶幾 2018-01-09
-
刀幣 2018-01-05
-
未發行郵票 2018-01-05
-
磁州窯 2018-01-05
-
佛經 2018-01-05
-
檀香木雕 2017-12-07
-
紫砂壺 2017-11-24
-
古代花錢鑒定 2017-11-08
-
寫意畫 2017-10-31
-
布票 2017-10-17
-
鬧鐘 2017-09-15
-
貴妃榻 2017-09-15
熱評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