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玉

古玉是古代美石之泛稱,具有質地細膩、色澤濕潤、瑩和光潔、冬不冰手、夏無激感等優點,遂為世人所喜愛并逐步成為封建禮制的重要表征。一般漢代以前的玉器為"古玉"。
1古玉簡介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收藏玉器的時尚,商代富豪墓中就有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出土,歷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我國的玉雕自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經歷了七千余年的發展,成為蜚聲世界、獨步天下的工藝美術品,在世界上三個以制玉而聞名的國家(中國、墨西哥、新西蘭)中最為源遠流長。中國人對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云,石之美者為玉。也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玉是大地的舍利。被譽為華夏文明第一塊奠基石的高古玉,有著高深莫測的神秘色彩。在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彼德焉。而玉的溫潤色澤象征仁慈,堅硬質地象征智慧,不傷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義。民間相信玉能護身、驅邪,代表著正氣和靈性。對于古玉,可以工精、質優、色巧、形奇為標準進行收藏。一般說來,新玉的鑒定側重于真假玉材、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細;而舊玉的鑒定,則要識別玉器的制作時代、歷史上的作用和占有者的身份等等。古玉一般刀法比較精美,紋飾比較古樸,鑒賞古玉,更應重視的是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中華民族愛玉敬玉崇玉的歷史悠久,從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們對玉均情有獨鐘,中國在各個時期都遺存有一批極富時代特征及歷史研究價值的代表性器物,大體上有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銅器、戰漢漆器、隋唐金銀器、宋明清瓷器,這些器物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各領風騷,卻沒有一種能像玉器那樣經久不衰,長期受到民眾如此的寵愛,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所無法比擬的。
2古玉鑒賞要點

中國人歷來對美玉寵愛有加,僅從姓氏上看,大凡王字偏旁的字都是各種美玉,估計這類字少說數十,多則上百,可見人們對美玉是多么的鐘愛。至于詩歌中謳歌美玉的那就數不勝數了,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比擬美麗的;也有“鐘鼓饌玉不足貴”,顯示富貴的,當然還有“守身如玉”,寓意貞潔的,不一而足。
美玉可以把玩欣賞,收藏美玉也是國人最樂意的,家有美玉極其普遍。有朋友以脖子說事,八九十年代流行掛金項鏈,二十一世紀流行掛玉器。有些愛玉者,不僅脖子上掛著玉牌,手腕上套著玉珠,連皮帶上也叮叮當當系著玉器掛件。
中國人收藏美玉歷史悠久,從挖掘的古時墓葬可見一斑。歷來就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當年卞和抱著那塊和氏璧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并不是為了以欺君之罪被砍掉的雙腳,而是為了無人識玉而悲哀。之后,區區一塊和氏璧竟然可以等價交換十五座城市,竊以為那句價值連城出典也就出在這塊寶玉上。
說到包漿,某地看到一個古玩販子從牛屁股里挖出一塊和田玉,包漿渾厚,宛若隔世。那朋友說,造假者把牛屁股開刀,把新玉放進去,然后縫上,老牛耕地,經常摩擦,包漿加速形成,用這種方法一年等于一千年。至于其它坊間傳說的手法則更多了,如用鹽酸、油鍋里煮等等,讓人聽了匪夷所思。
古玉斷代吃不準,這種專業知識只可能極少數人掌握,俗稱掌眼的,也就是博物館幾個玉器專家能夠把握。常人連真品都未把玩,不可能辨別真偽。因此,在收藏界就有買古玉不如買新玉一說。
吃不準新老美玉,干脆就買新的,再說新的總比舊的便宜,這是大多數收藏者的玩玉觀。即使新玉,只要工藝精湛,玉料上乘,仍然大有收藏價值,市面上那些高仿的玉器仍然受到收藏家的鐘愛。
當然,科技在不斷發展,在沒有找到自己心儀的玉器時,不如買些上等的和田玉,奇貨可居,或待價而沽。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珍貴美玉,有人認為,價格只會漲不會跌的。因此又有了買新還不如買料一說。
3古玉鑒定方法

工藝痕跡鑒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工具工藝及砂袋、沙箱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鉆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鉆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鑒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后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于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鑒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鑒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鑒定。
氧化鑒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侵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侵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
用酸類物質侵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侵蝕,蝕孔、蝕斑明顯,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凝結物鑒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并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松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F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后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
藝術水平鑒定
在中國玉器制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制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制,鑒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譬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制??梢哉f,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復雜作品,愈容易鑒定。原因是制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沁色鑒定
沁色鑒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艷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干燥或玉質致密可以無沁。
氣味鑒定
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于新近出土和剛出土的玉器,對于鑒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獲。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4古玉收藏術語

開門
形容絕真無疑之古玉。無論沁色、雕工、包漿等均堪稱一流。觀者往往嘖嘖稱奇又故作大驚失色狀曰:“開門!開門!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進獻乾隆皇帝,必得賞黃馬褂一襲!”
洋油和雞油
和田玉的白玉和黃玉撲克古以來即為玉之極品,王逸《玉論》中有“黃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記載。黃玉大致可分為粟子黃、雞油黃和秋葵黃幾種,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敖胤尽倍置耖g稱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對黃玉已不作癡心妄想,于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或求售高價、或炫耀吹噓,都是掩耳盜鈴的行徑。
粗大明
許多收藏者認為明代的玉器制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實不然,就像“漢八刀”并不代表漢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樣,“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獷風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確實細膩精巧,但卻沒有一位像明朝陸子岡那樣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師。沒有明代玉雕工藝的奠基,怎能憑空出現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雞骨白
古玉在堿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礬白色。石灰沁有輕重不同,于是古人按色調將其分為魚肚白、雞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堿之分,只認為是“地火”所致,于是仿造雞骨白時,便用火燒玉,這在民國時期是很成功的。當代制作雞骨白就先進多了,可以用電焊、微波滬,所以作偽者往往牟獲暴利。至于以后是否會用等離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來。
老玉掛紅
這里的“紅”其實特指血沁,但古玉有無血沁歷來爭論頗激。
依筆者推測,人死入土后血凝肉腐,如何會浸入玉造成古玉帶有紅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鐵沁或者仔兒玉固有的紅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魚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細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視聽。
滿堂富貴
商代的玉器銘文和甲骨文類似,例如“盧方皆入戈五”。漢代玉器銘款主要有剛卯、印璽和刻有制作時間甚至制作者姓名的玉劍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時才有大量的銘文玉器涌入世俗——從御制詩到吉祥話,嬰兒的長命鎖上也減地浮雕出“福祿禎祥”的祈語。曾有人拿一件刻有“滿堂富貴”的西周玉琮讓我看,我說必偽無疑。
傳世玉
一般來講,經過三代以上遺傳的玉器,既可稱為傳世玉。
出土玉
由地下出土的玉器,包括古墓葬、古遺址、領海內出土的玉器等均可稱為出土玉。
做舊
通常用在仿古玉器上,目的是使玉器表面呈現舊的表象,使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個時代。作舊手法有多種多樣,大致有化學藥劑浸蝕法、火燒、水煮加熱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等。
土咬黃土
用豬血和黃土成泥盛于大缸中,然后將玉器埋于其內,日久則玉上既有土咬黃土銹血沁等痕跡。
造黃土銹
將玉器滿涂以膠水,然后埋入黃土泥中,其埋藏的時間越久則所生的黃土銹也越相似。
造血沁
玉器表面紅色斑痕,術語稱 斑,俗語稱血沁或尸沁,造血沁是偽造舊玉的常用辦法,手法多樣。主要有:第一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上燒成赤色,趁熱放入活貓犬腹中,埋于地下,一年后掘出。第二種,將玉石按舊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中燒熱,趁熱涂抹血竭,多次反復直至血沁入為止。第三種,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數兩與玉器同置罐中,注入煮沸,連續數日,顏色可沁入玉石;再用錯草抹去玉石表面浮光,然后上川白蠟,每日在手中把玩,既可與舊玉仿佛。第四種,備血竭,密陀僧各一兩,加齒砂數分研為細末,同置于罐內,注滿脂油;另將玉器放在杏干水內煮沸數小時,趁熱放入油罐,微火煮數十日,待顏色沁入玉石,取出依次上錯草,川白蠟。
羊玉
指利用動物活體制造血沁的玉器。將仿舊式形制的新玉縫入健碩活羊腿中,待一二年后取出,既有血色沁入玉石,故稱。
狗玉
將狗殺死,剖開腹部,趁狗血尚熱未凝固時把玉器放入狗腹中,縫合,埋到大道地下,過數年后取出,玉上出現有土花血班。但與真古玉相比,帶有新玉的顏色與雕琢的痕跡。
陸子剛太倉州人(今江蘇太倉縣),是明代最負盛名的蘇州琢玉名手。陸子剛制玉技藝之絕,據文獻《太倉州志》有如下記載:“凡玉器類、沙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剛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 簪,價一枝值五十六金。子剛死,技亦不傳”。它所制作的玉器質量精,價值高,所以當時和后代仿制很多,流傳下來也極為多見,僅題款就有:“子剛”、“子崗”、“子網”真假混雜,誰真誰假極難鑒別。陸子剛的代表作品有:白玉印池,玉簪,合巹杯等。
銹斑沁(叩銹)
將玉器用鐵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熱臘淬之,放置十幾天后埋入地下,經數月后取出。經過埋藏,玉的表面會被鐵屑銹所蝕,出現了桔皮紋,紋中雜有土斑和深紅色的鐵銹,俗稱“叩銹”。
5古玉收藏保養

怕油
出土古玉怕有異味之油如機油、柴油,生坑之玉不怕臉上汗油,因為生坑之玉表面還有熟。較熟之玉最好不要用玉擦臉上汗油,因為汗油會堵塞玉肌,不利于出土古玉吐灰恢復。
怕腥
出土古玉靠人汗精氣、盤燙發熱使出土古玉新陳代謝,如出土古玉碰到有腥味之物玉會吸收,這樣會影響玉的氣味。
怕污
出土古玉的本身玉的肌理有土中侵入的“污泥濁水”,靠人盤玩使玉吐灰,如再遇污泥濁水會延長盤玉,使玉恢復脫胎的時間,出土古玉中的污泥濁水已演變為微量元素不但不會給人帶來不利反而會使人吸入本身缺少的某元素 。
怕冷水
出土古玉靠人氣汗水、靠盤玩摩擦發燙生熱吐灰,如遇冷水玉肌會緊閉 ,會影響吐灰,會影響出土古玉恢復變熟復原脫胎。
怕冰
出土古玉怕冷水更怕冰,冷水使出土古玉受傷,冰會使出土古玉受傷,使古玉玉質開裂,影響出土古玉的質量。
怕火
出土古玉受土中自然地火蒸燒玉會變白,這是長期土中地火慢慢蒸燒而成的。如出土古玉遇明火玉會變白帶黑,這會使古玉受傷,又給一塊真正的出土古玉帶來偽造地火的假成份。
怕墜地
玉墜地要裂要碎,出土古玉生坑時玉質松,墜地更易碎,出土古玉難得,難得的出土古玉也最怕墜地。
怕化學物
化學元素多種多樣,地下土中的自然的固有的物質和化學元素可使出土古玉產生色沁,而市場上的化學晶會使玉腐爛、變色、變形和發生異味。
6盤玉方法

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須多玩,才能使我國古玉得以還原。古人這樣、玩玉。稱為“盤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數有色沁,但暗淡不顯, 因此以、還原為貴。如果得到一塊真舊而有多種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則等于暴殄天物,得寶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我國古玉,因為出土的地點不 同,所以蝕銹和色沁的性質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氣特別潮 濕、地層特別多積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銹。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數古玉的 土蝕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干燥。由于土吃水蝕,加上千濕不 同的經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麗豐繁的色沁,亦會隱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淺色,同時亦侵積了不少污濁之氣。我們若不加以盤之玩 之,便玉理不顯,色沁不出,污濁之氣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顯出寶石之色,必須講究、盤功。古人還有一種盤玉方法:即用一布袋里面裝上適量麥麩,然后把玉裝入盤玩,這樣可以保護古玉免受外傷磕碰,另外可以把古玉表面的污物吸收,麥麩的養份也可使古玉盡快恢復原始面貌,是一種不錯的盤法。
我國古代民間玩玉,主要分為三種盤玉的方法:一為 急盤,二為緩盤,三為意盤。先說急盤法。急盤就是必須佩帶在身邊,用 人氣、養之;因人體有熱、有汗氣。佩帶了幾個月之后,古玉的質地會漸漸 變硬,那時,我們可以用干凈的舊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來擦。不 過,切勿用有色的布,應該用白布和粗布比較適當。我們愈擦,古玉便愈熱, 所以不可間斷。愈擦得多,灰土的濁氣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夠凝結,色光愈內蘊就愈靚。雖云、急盤,但同樣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盤 之外,我國古玉的第二種、盤功是緩盤。所謂緩盤法,就是時常把佩玉系在 腰間,借人氣來養之。、緩盤+則必須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說是古人養性的 一種方法。通常緩盤兩三年,古玉的色微顯而已,非要“養”好幾年,色素不 易鮮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復原。不過,據叢剛的玩玉專家經驗,秦漢時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間十多年,才可復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須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時間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復原。
導航
收藏鑒賞
- 奈良美智的模仿者 哈維爾·卡勒
-
- 一個穿著紅色連衣裙的小女孩把一只手藏在她身旁,用一種略帶挑釁的神情盯著人…
- 英氣溢面朱瞻基 熱愛書法繪畫的
-
- 在中國歷史之上,許多皇帝都以高雅著稱,喜歡欣賞和收藏書法和繪畫,但真正有…
- APSMUSEUM舉辦秋季展覽 彩色玻
-
- 2021年8月18日,APSMUSEUM與上海陸家嘴中心L+MALL聯合舉辦秋季展覽“彩色玻璃…
- K11藏品展上海開展 包括塩田千
-
- 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田千春和徐道霍的作品之中看到一些相似之…
- 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
-
- 1918年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庫平三錢六分銀幣,Y-479.1/LM-863,輕薄淺灰…
- “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
-
- 6月10日,北京銀帝藝術館舉辦“藝術3.0——一山《數字江山圖》展”?!?/dd>
- 武夷山貨幣文化券賞析
-
- 武夷山紀念券是雙遺系列紀念券的龍頭品種。龍頭效應對價格有多大的影響,想來…
- 盧氏觥-博物館級別重器
-
- 盧氏觥結合了兩種動物的造型,其前端為一只臥虎,背部飾以立鸮。一器二獸的形…
- 觥-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
-
- 觥屬于高等級的盛酒禮器。其主人身份必為貴族,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就…
更多 > 拍賣行
-
安徽九樂春季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會
- 赤闌橋文玩大廈23樓(安徽省合肥市桐城路127號)
- 安徽九樂春季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會。預展時間:2022年2月25日-26日上午9:00-下…
-
百駿圖 2018-02-26
-
潮繡 2018-01-15
-
西周大克鼎 2018-01-12
-
古玉 2018-01-12
-
虎符 2018-01-12
-
砂巖浮雕 2018-01-12
-
電子表 2018-01-12
-
拉菲紅酒 2018-01-09
-
根雕茶幾 2018-01-09
-
刀幣 2018-01-05
-
未發行郵票 2018-01-05
-
磁州窯 2018-01-05
-
佛經 2018-01-05
-
檀香木雕 2017-12-07
-
紫砂壺 2017-11-24
-
古代花錢鑒定 2017-11-08
-
寫意畫 2017-10-31
-
布票 2017-10-17
-
鬧鐘 2017-09-15
-
貴妃榻 2017-09-15
熱評話題